行业新闻

开博体育官网闽西日报

2024-04-20 03:31:41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位于汀江东岸大山深处的长汀县宣成乡溪源村,距离开国上将杨成武故居仅5公里。溪源村含庵边、陈屋、井背、上坊、寨下等自然村,现有人口800多人,全部为池姓居民。穿行在村中的曲折小道上,我们发现在中央苏区创建历程中,偏僻的溪源村竟然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。

  “门迎碧水如玉带,户对青山作锦屏。”溪源村东南角的山坡上,一座青砖黑瓦的清代古宅无声屹立。这座不起眼的老屋就是七大代表之一池义彪的故居。

  66岁的溪源村村党支部原书记池廷钦介绍:“池义彪是我父亲的亲哥哥,1909年出生在这栋老屋里。父亲有三兄弟,大伯早年病逝,义彪是我的二伯。1929年前后,二伯先后参加了张赤男领导的长桥暴动、畲心暴动,后来编入闽西红军独立第七师、第12军34师102团。因为作战勇敢,1932年7月,二伯被推荐到江西瑞金红军学校读书,9月份加入中国。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‘围剿’斗争。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,二伯被上级留下,在闽赣军区任新桥游击队队长。1935年2月任岩连宁游击支队副支队长。二伯先后三次身负重伤,出生入死。后来北上参加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。1955年,二伯被授予大校军衔。”

  “二伯性格内向,非常注重学习。1943年奉命从江苏抗日前线赴延安汇报工作,后进入中央学校学习,被评为甲等学习模范。1945年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,出席了七大。‘泥腿子’出身的二伯,在红军、八路军的高等学府里深造,靠个人的努力成为学习尖子,他生前经常现身说法教育我们后代。因为长期积累的政治理论素养,二伯的思想觉悟高。1952年,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家探亲,当时爷爷奶奶还健在,别人都以为他当了‘大官’,会带些人马回来。没想到二伯只带了秘书和警卫员两个人,也不要当地武装部安排哨兵站岗。两个姑姑回娘家看他,他的见面礼就是一条毛巾、一块香皂。1958年,二伯带着老婆儿子第二次回家祭祖,爷爷奶奶别提多开心。”“1984年二伯第三次回家探亲。当时,政府有政策,可以为返乡定居的老革命在县城盖一栋房子,但被二伯谢绝了。我和他争论,他批评我有私心,教育我要自力更生,不能给国家添负担。村里人都开玩笑说,‘大道理、小道理,都是义彪二伯有道理’。二伯是一个典型的红军老干部,时刻想的是为党为国分忧,为人民谋利益。1995年,二伯在长沙病逝,享年86岁。他离开我们快30年了,但他语重心长说的话,我们永远记在心里。”

  溪源村中的几座明清代古宅,至今保存着精美的石雕大门。大门上不仅有各种造型的吉祥图案,还有文词优美、笔力遒劲的石刻楹联,彰显了这个古老村落的文化底蕴。“圣世衣冠重,天恩雨露新”,横批“蕴藉中和”;“山川新气象,袍笏世家声”,横批“惟吾德馨”。溪源村池氏历代先民秉承耕读传家的古训,文武兼修、苦学成才、报效家国,是代代溪源子弟的共同志向。

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原红12军34师102团政委池作春、红12军某部连长池宝财、红34师某团3连副连长池锦辉,少共长汀县委宣传部部长池廷泉、蓝田乡党支部书记池作泮,蓝田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池生标、文书池朝鲜、工会主席池朝富等30多位在册烈士,他们从家乡的红色沃土出发,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

  开博体育

  据池廷钦介绍,1929年农历4月底,宣成的畲心农民武装暴动成功,6月成立了乡苏维政府。革命浪潮很快就波及包括溪源在内的各乡村。同年7月,率领红四军一部,从武北、回龙开到宣成、畲心、水口一带,发动贫苦农民开辟革命根据地。1930年,畲心区苏维埃政府成立,溪源一带成立了蓝田乡苏维埃政府,隶属于畲心区管辖。贫苦的溪源农民在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,开展打土豪、分田地运动,每人分到了田地七担,革命热情更加高涨。1931年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,为了普及乡村教育,按照中央教育部的指示,苏区各地陆续兴办列宁师范、列宁小学。

  “蓝田乡苏曾经成立了列宁小学,由一位老秀才负责教书,为贫苦工农的孩子提供学习机会。溪源村北的一座宗祠,原本是池氏宗族的学堂子,当时也改为列宁小学。宗祠庭院大门两侧的土墙上,至今还留有红军标语。”池廷钦回忆道。

  我们跟随池廷钦的介绍,果真在“学堂子”的院门上看到了几条红军标语。院门左侧的墙体上写着“红军是工人农民的(队伍)”,右侧墙体上写着“白军是土匪地痞(的集团)”。这两条标语用黑色墨汁写成,标语的上半部字体清晰,下部的几个字因长时间雨水冲刷已无法辨识。院门右侧的青砖墙壁上,还有一条“拥护”的朱砂标语。池廷钦颇多遗憾,原来村中许多古宅的墙体上还有大量的红军标语,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保存下来。

  站在溪源村部三楼平台上,远眺西北方向一座树林茂密的山岗。现任村支部书记池启旺说:“那座山岗叫梅子岗,苏区时期是红军的一个兵工厂所在地。村民池风书在梅子岗砍柴时,曾经见到一块石碑,上面刻有镰刀铁锤的图案。后来因为山体滑坡,石碑被掩埋了。听祖辈们说,梅子岗的红军兵工厂,实际上是一个在山壁间的石崖洞,里面可以藏纳三四十人。现在山上森林植被茂密,原先的山道已无迹可寻。此外去过兵工厂的老人们都相继离世,梅子岗兵工厂的具体地点如今成了一个谜。”

  据当地91岁的村民池廷成讲述,红军时期,苏维埃政府曾组织老一辈的村民挑土硝(俗称“白药子”)到梅子岗的兵工厂。当时红军缺少弹药,翻造子弹需要用土硝代替炸药。梅子岗距离苏区时期的福建军区兵工厂所在地朱畲村(原属长汀县南阳区管辖,现归上杭县)仅3华里。原住在朱畲村水竹洋的纸槽工人许妹子,曾经在梅子岗一带挖到过许多子弹壳、炸弹壳等,拿到宣成街上收购。由此分析,梅子岗的兵工厂是真实的历史存在。

  溪源村与今朱畲村交界,早在1928年前后,汀南革命领导人罗化成(汀州南阳人)、张赤男(长汀宣成长兰村人),就在这一带发动革命,酝酿工农暴动。当时武器奇缺,曾聘请广东的造枪师傅来打造武器。兵工厂的位置选择至关重要,被大山包围的梅子岗介于溪源与朱畲之间,地理位置非常符合兵工厂的要求。据1969年12月宣成乡老苏区干部陈芝嫲、杨成娣等人回忆,1930年农历5月13日,率领红四军一部在上杭县回龙消灭周志群部一个营。当时,宣成境内的工农武装也配合红军参战,溪源村曾作为宣成赤卫队的出发集结地,对武器的需求量大。而苏区时期,原福建军区在朱畲村建立的兵工厂,一直坚持到1935年春。这一史实也间接证明了梅子岗兵工厂的存在。

  夕阳西下,我们带着心中的许多未解之谜,依依不舍离开溪源村。期待有一天,红色溪源的风云往事,在新时代乡村振兴、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,更加熠熠生辉、催人奋进。

搜索